Loading...
從中國出發看茶葉行走的足跡
發佈日期::2020/8/12、瀏覽次數:83
  世界上其他產茶國家的製茶方法,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從中國傳去,而且都是近百年來才開始發展。日本傳去製茶方法雖然比較早些,製茶的發展,也不過二三百年。把世界其他主要產茶國家依照傳去製茶方法的先後,略述其製茶發展的經過,即可印證茶樹原產地是中國。

 

  東傳日本

 

  唐朝(公元806年)日本和尚空海弘法來中國留學,就把中國的製茶法帶回了日本。至公元815年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栽茶地方,才開始製茶。公元1191年榮西和尚來中國留學,又傳去釜熬茶(炒青)製法。

  1661年烏奇郡和尚隱元用中國的烘焙法製造隱元茶。1738年長穀宗一郎用中國的炒法製綠茶。1835年宇治山本用複下茶園所生長的鮮葉製造“玉露茶”,也是仿傚中國唐代的蒸青製法。

 

  1875年又由中國​​傳入紅茶製法於九州島、四國島,1888年首先試製青茶,當時綠茶的銷路困難,衰落慘敗,乃派人到中國調查研究紅茶和青茶的製法,回去後設立青茶傳習所。1898年開始製造綠磚茶。

 

  1926年仿傚中國珠茶的製法,製出的綠茶靜岡市場稱“糾裡”,1932年定名為“玉綠茶”。

 

  南入南亞

 

  1827年,由印度尼西亞爪哇的華僑第一次試製樣茶成功,遂派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茶師傑哥遜來中國學習研究,先後共6次(1828年至1833年)。1829年傑哥遜第二次來中國回去後,曾製成綠茶、小種綠茶和白毫的樣品。1832年傑哥遜第五次來中國,從廣州帶回製茶工人12名和各種製茶器具,傳授製茶技術,至1833年爪哇茶才第一次在市場出現。

  1858年,那12名中國茶工在巴達維亞設立製茶廠,收集附近各茶園的鮮葉代為加工。1878年改用機械製茶,提高品質。1894年由中國茶工製成第一批蘇門答臘茶。

 

  印度的製茶歷史比印度尼西亞稍遲。印度在1834年成立植茶問題研究委員會,才派遣委員會秘書哥登到中國購買茶籽和茶苗,並訪求栽茶和製茶的專家,傳習製茶方法,帶回許多茶籽栽植於大吉嶺。同年,哥登在沙地亞發現野生茶樹,把野生茶樹花果和學習中國製法製成的茶於11月8日送到加爾各答,經證明和中國的茶葉屬相同品類。1836年哥登帶去的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士的廠中,按照中國製法試製茶樣成功。

 

  斯里蘭卡最早的茶葉是羅斯卻特茶園聘請中國茶工製成的。1854年斯里蘭卡成立種植者協會,發展茶葉生產。正式製始於1866年,泰羅學習中國製法,開始試製樣茶。其鮮葉採自籬笆栽植的中國武夷種,得到好評。1973年後才傚仿印度用機械製茶。

 

  西下非洲

 

  鄭和七次下西洋,歷經了越南、爪哇、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最終到達非洲東海岸,其每次航行均帶有茶葉。顯然,茶葉很早便已傳入非洲,據記載,摩洛哥人已有300多年的飲茶歷史。

  1903年,東非的肯尼亞首次從印度引入茶種,之後進行了商業性的開發種植,1963年獨立後,進行規模經營。肯尼亞人依靠科技管理,另尋捷徑,驅動茶葉生產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茶壇的新秀。肯尼亞茶業以發展速度快、質量上乘、出口比例高而備受世人矚目。

 

  中國茶業的發展,與它循序漸進的製茶技術息息相關。每一種茶類都有其獨特的外形、口感及品味,都是在製作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製茶技術的傳播也證明了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隨著製茶技術的發展,至今,很多國家都特別喜愛中國茶。

 

  北上俄國

 

  1833年,俄國向中國購買茶籽、茶苗,栽植於尼基特植物園內。1848年把尼基特植物園內的茶樹移栽蘇呼米和索格幾德的植物園及奧索爾格司克的馴化苗圃內,後又從馴化苗圃移植一部分於奧爾格司克縣布列什烏爾山村的米哈依、埃里司塔夫植物園,採摘鮮葉並依照我國製法,製成茶葉。這是俄國製茶的開始。

  1884年,俄國人索洛夫左夫從漢口運回12000株茶苗和成箱茶籽,在巴統附近,開闢了一個小茶園,從事茶樹栽培。所製出的茶葉品質良好。這時候在蘇呼米也有兩所規模不大茶場採製茶葉。

 

  1889年,以吉霍米羅夫為首的考查團到中國和其他國家去研究茶葉的產製。回去後,就在巴統附近的查克瓦、沙裡巴烏爾、凱普烈素等地方開闢茶園15公傾,後來擴充到115公傾,並在沙裡巴烏爾設立一所小型茶廠。

 

  1893年,波波夫到中國訪部了寧波一個茶廠,回去時買了幾百普特茶種和幾萬株茶苗,並聘去10名茶業工人到高加索,在巴統附近區種茶80公傾。他完全按照中國形式建設一座小型茶廠,依照中國的製茶方法生產茶葉。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