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雲南多措並舉守護好古茶山、古茶樹資源
發佈日期::2020/7/22、瀏覽次數:100

  茶葉是良好生態給予雲南這片土地的無私饋贈。近年來,隨著古樹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茶葉價格一路上漲。為更好地保護古茶山、古茶樹資源,雲南古樹茶主產區多措並舉——守護古茶樹資源。

  臨滄:

  茶產業綠色轉型動能十足

  萬畝青山碧浪湧,高山茶樹吐新芽。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造就了臨滄市3000餘年的種茶、製茶、飲茶歷史,這裡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市、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和最大的普洱茶原料產地。

  “得益於這片小小的葉子,我們的生活今非昔比,當然得保護好茶樹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炎炎夏日,在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已有3200年樹齡的“錦秀茶尊”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

  過去生活在“錦秀茶尊”保護核心區的村民韓鳳昌說:“為了保護茶尊,世代生活在核心區的17戶農戶已搬遷,如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每一株古茶樹的意識已深入人心。”經過幾年的發展,韓鳳昌自己的茶葉初製所也逐步壯大。他表示,除了保護生態環境,還要確保農戶種茶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初製所也不斷完善工藝、提升加工水平,確保標準化、清潔化生產。

  在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臨滄市按照“生態、綠色、有機、安全、特色、高傚”的要求,以提質增傚為核心,創新茶園建設投入機製和經營管理模式,改善優化茶園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化、特色化、品牌化、莊園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發展之路,實現茶園基地建設向有機生態農業轉變。

  在永德縣勐板鄉忙肺村新富茶韻忙肺茶業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甲向記者展示了忙肺餅茶的“茶紋鏈”溯源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即可獲知這餅茶的所有信息,包括品種、產區、茶廠、生產日期,還可辨別真偽。”張甲說,除了建立可追溯體系外,合作社通過統一茶地管理標準,對古茶樹實施掛牌保護、進行原產地認證等措施,實現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的科學、規範化管理。

  從茶農到基地,從基地到企業,臨滄市牢牢把握生態這一最大優勢,讓放心茶成為臨滄茶葉又一張響亮名片。臨翔區綠色循環高傚農業技術模式、滄源碧麗園公司雨林認證茶園模式、雙江榮康達烏龍茶莊園模式、鳳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雲縣“林—茶—藥”複合種植模式、耿馬勐撒“果—茶(烏龍茶)—綠肥”模式……各個產業鏈條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成就了臨滄茶葉的優良品質。

  截至去年,臨滄市茶園種植面積155.4萬畝,其中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茶園18.38萬畝,通過有機認證茶園12.35萬畝,通過雨林認證茶園4萬畝。全市4304個茶葉初製廠(所)實施規範化提升改造,規範茶葉初製所環境衛生、加工工藝、操作規程、採收管理、購銷行為,茶葉品質不斷提升,45戶規模以上茶葉企業基本實現產品二維碼掃描追溯,實現“茶園”到“茶杯”可管控。

  普洱:

  劃定“保護小區” 守住古茶資源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園。茶農巖俄怕在景邁山大平掌片區有幾十畝古茶樹,進入6月後,他停止了採摘加工,只採摘近些年種植的生態茶樹,對古茶樹實行3個月夏茶禁採留養。

  去年8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發佈公告,對景邁山古茶林施行臨時管控措施,對古茶樹採取春秋兩季採摘,夏茶留養(每年6月至8月一律禁採),分片採摘或隔年採摘等措施,杜絕過度採摘,實現長遠發展。

  從景穀芒線出土的茶樹始祖,有3540萬年曆史的寬葉木蘭化石到中華木蘭化石,到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型古茶樹、瀾滄邦崴1700餘年過渡型古茶樹、景邁山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林,世界茶樹原生地“五世同堂”的實物證據鏈清晰可見。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全面啟動立法保護,開展古茶樹資源普查,全力守護古茶樹資源。

  這些天,由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編寫的《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正在進行政府立法聽證會,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實施細則的出台,將進一步規範古茶樹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2018年7月,《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全市古茶樹資源的保護步入規範化、法治化軌道,讓古茶樹有了“護身符”。

  “除了野生型茶樹、過渡型茶樹外,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樹才被納入立法保護範圍。因此,對古茶樹資源的調查、鑑定是實現有傚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科科長周智韜介紹,通過組織林草系統專家和委託第三方機構,已經全面完成普洱市古茶樹資源調查,目前,全市共保存古茶樹資源110多萬畝,其中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樹17萬餘畝,共有360萬株。下一步將進行掛牌管理和坐標定位,建立古茶樹資源數據庫。

  經過新一輪科學全面調查,摸清古茶樹資源家底,在新上報的普洱市古茶樹資源分佈情況報告中,新增了一個野生型古茶樹資源居群,這是在寧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開展古茶樹資源調查的一項新發現。至此,普洱市共有栽培型古茶山26座,野生茶樹居群20個。

  “野生型茶樹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們劃定"保護小區"進行嚴格保護;而對於栽培型古茶樹,由於產權多屬於村集體或村民個人,我們通過製定茶樹管護技術規範,科學指導茶農對古茶樹資源適度採摘。”周智韜介紹,野生型古茶樹“保護小區”內,禁止一切形式的採摘行為,因此在市場上出售野生型古茶均屬違法行為;同時,栽培型古茶樹管護技術規範也將於近期編製完成,作為地方標準向廣大茶農推廣和培訓,讓古茶樹休養生息、可持續開發利用。

  昌寧:

  為千年茶鄉留下“證據”

  “我們要限製採摘、禁止採伐、禁止移植,目的就是要讓古茶樹永續利用。”在昌寧縣溫泉鎮聯席村破石頭村民小組的古茶樹群落旁邊,聯席村黨總支書記李國先正在和幾位茶農閒聊。

  聯席村古茶樹資源豐富,既有野生型的古茶樹,也有栽培型古茶樹。為了保護古茶樹,村兩委專門製定了古茶樹保護措施,加強對茶農的培訓和指導力度,逐步形成了只採一季春茶的習慣,讓所有的古茶樹得到了最有傚的保護。

  昌寧縣百年以上的古茶樹約有3.8萬畝,總數20餘萬株,品種有大理茶種和普洱茶種,還有兩者自然雜交後的過渡類型。近年來,昌寧縣采取有力措施,對古茶對進行保護,為千年茶鄉品牌留下充分的“證據”。

  2013年至2015年,昌寧縣對古茶樹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定位,掌握古茶樹資源的底數,還成立了古樹茶保護與開發協會,開展保護、生產、科研和流通等服務。同時,引進科研團隊參加古茶樹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各級各部門相繼成立了一批古樹茶專業合作社、古樹茶廠,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加強對古茶樹保護的引導。此外,還製定了《昌寧古茶樹保護技術規程》,古茶區村組將古茶樹保護措施納入村規民約,依靠村民自治分別對古茶樹實行掛牌保護、認養保護等。

  同時,主管部門和古樹茶保護與開發協會相互配合,每年組織開展古茶樹保護技術培訓,並組織企業、茶農到鳳慶、雙江、瀾滄、勐海等縣(區)考察學習經驗,在縣職業技術學校成立昌寧縣古樹茶保護與開發培訓基地培訓青年學生。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