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茶境便是人境
發佈日期::2020/6/9、瀏覽次數:139

中國人大約都喜歡喝茶。我在青年時,常喝“茉莉花”,因其香氣馥鬱,也或許以那時的收入,只喝得起它。蘭州還有一種茶叫春尖,只知它是綠茶。蘭州人喝春尖喜用“三砲台”,又稱“蓋碗”,和古人的喝法相似,帶蓋的碗子,內裝春尖、枸杞、冰糖、桂圓、菊花,滾水澆入,只見嫩綠的茶葉緩緩展開,桂圓、菊花微微懸浮,兩顆大棗“畫龍點睛”,紅溜溜的枸杞忽上忽下。此時,茶氣氤氳,若人又坐於園中泉邊,耳聽鳥語啁啾,眼看蝴蝶縈繞,那種感覺的確“怡然自得”。


綠茶中,上品應為西湖龍井。我多年前曾去過杭州,是否品過正宗的龍井,想不起了。倒是去年七八月間,從蘭州開車返迴路過隴南,在文縣碧口鎮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上了一次茶山。上山的路不窄但很崎嶇,繞來繞去,繞到馬家山龍池坪。起初很詫異,不知這個地方因何叫“龍池”,下車後友人遙遙一指,一片湖泊,頓然呈現,及至近前,楊柳低垂,碧水微瀾——若從空中俯瞰,或如巨龍吐珠,“綠寶石”鑲嵌於青山綠水間。這樣的地方產的茶,必是好茶。我見到一位叫劉清成的茶農,他指著他的一片茶林,說那就是“龍井”。我走近仔細端詳,又揪下一片葉子,使勁搓了搓,的確有龍井的味道。他種茶,炒茶,賣茶。他的茶,外形與西湖龍井一致,只因成色不同,有的一斤上千元,有的則兩三百元。太貴的,我還是無福消受,臨走,買了兩袋一般成色的,回來一品,味道也還不錯。


嶺南也有茶。粵東以單叢聞名。我去過潮州,我的學生王宏波在老家做過很多生意,有得有失,最後選擇了“茶經”。在他的茶室,他一樣一樣介紹,我一杯杯品,有的濃香,有的淡雅,有的“煞口”,有的回味無窮。還有各種各樣的名字,一茶,竟叫“鴨屎香”,我一愣,此名的確不雅。他卻說,“鴨屎香”是鳳凰單叢茶中的上品,名雖土,但“大俗即大雅”。


這茶,都是他自己炒的。


還有一個年輕人,叫程龍泉,是王宏波的朋友,80後。他們家三代開茶莊,名為“潮茗玉記”。祖父曾是一家茶莊的賬房先生,後跟隨製茶師傅學習焙茶、製茶技藝。父親起初也參與茶莊生意,後見維修汽車生意好做想轉行,被祖父“喝止”。到程龍泉這一代,更厭煩整日與茶“耳鬢廝磨”,只是,與當年父親一樣,他的“小算盤”也沒打成。


越香的茶,越考驗炒茶人的耐性,不要說一般的年輕人,就算我“四十不惑”,也怕熬不住。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焙茶自然是一門技藝,隨便幹幹容易,精益求精,很難。


據他們倆介紹,炒茶,傳統之法,以竹筐竹篩盛茶,以優質木炭陰火烘焙。烘焙之室,幾乎全封閉,炭爐溫度高達40幾攝氏度。要焙好一條鳳凰單叢茶,得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鐵觀音則需30多個小時,中途不能睡覺不敢打盹,只能偶爾出來透透氣。


我問王宏波,何不用電代替木炭?他說,用電優點是省時省工,但以這種“陽火”方式烤茶,火力持續,太猛;且電焙廚內存有死角,茶受熱不均;此外,電焙廚密閉,不透氣,這樣炒出的茶死氣沉沉,悶,不好喝。


我便想到,人生如杯中之茶,有起有伏。起伏之間,或焦或躁,或靜或恬,或醇或淡,正如焙茶中,用的是哪種火。


茶境,便是人境。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