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一片神奇葉 品出“好味道”——普洱市茶產業發展紀實
發佈日期::2020/6/2、瀏覽次數:150

普洱是世界茶樹起源地之一,自秦漢、唐宋、明清、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興衰中更替走過了上千年。如今的普洱,全市165萬畝的茶園,正詮釋著歷史的厚重,託舉起110多萬茶農致富的希望。在時空年輪中,這片綠葉行穩致遠,不斷“強筋壯骨”,歲稔年丰。

發展大產業 綠水青山終變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藏不住,無邊美景入畫來。茶在云中長,云在茶中飄,好茶須得云中采;一座茶山滿屏綠,一片茶葉片片翠,云霧繚繞中的茶園成為普洱市一道別樣風景。

從思茅出發,一路向西,褪儘城市的喧囂,此起彼伏的茶林闖入眼簾,淡淡的云霧在山間游走,碧波連天的茶海衝擊著視覺神經。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山,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林在風中搖曳,訴說著普洱市茶產業的歷史和故事。

茶之於普洱,有著特殊的意義。曾經的馬幫一路揮鞭、一路吆喝,開辟出了五條接內地、達京城、通鄰國、連世界的茶馬古道,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融合;世代居住在普洱的14個少數民族,更是將茶文化演繹到了極致。

可以說,茶,不僅是普洱市的經濟民生,關乎著上百萬茶農的生計,還是文化民生,推動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明進步。

茶葉要發展,必須把其作為一個“大產業”。為此,普洱市相繼出台《普洱市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三年行動計劃》《普洱市綠色茶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普洱市云茶產業發展“八抓”工作推進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有機”為引領,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茶園建設,加快茶園有機化、規模化、精准化發展進程,成為發展茶產業的催化劑。目前,全市有機茶認證企業達82家,擁有120張有機認證證書,認證企業和證書數量均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全市165萬畝茶園已完成生態化改造,完成農業農村部茶葉標准園創建14個,創建面積達1.5萬畝;改造提升153戶茶葉初製所,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173個,茶葉企業978戶,茶葉加工及服務業用工9.05萬人,茶農人數116.57萬人,茶農來自茶葉的人均純收入達到4615元。

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產業本身富農傚應的顯現,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發展茶產業的隊伍中,併從中受益。

“過去我們種植苞穀,現在我們種植茶葉,生活也變了樣。”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村民何會良說,“我們的茶葉是嚴格按照合作社與合作企業的標准來種植、采摘、加工的,茶葉的市場價格高、產量大。就我們村來說,茶農一年有七八萬元的收入,好的時候超過十萬元。”

培育新主體 讓茶產業展現強大競爭力

春到普洱,綠葉飄香。整合抱團,百家爭鳴。

2017年,普洱市以景邁山為試點,在全省率先發起成立了名山普洱茶企業誠信聯盟,此後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普洱市有機茶產業聯盟,製定了誠信聯盟章程和企業標准,成功推出了身份可識別、標准可查詢、源頭可追溯、質量可信任的普洱茶品牌。聯盟的成立,將分散的茶企集中到區域或龍頭企業下,形成抱團發展、資源集中、生產集群、營銷集約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普洱市以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縣一業” (茶葉)示範縣為依託,堅持外引與內培併舉,聚焦龍頭企業,建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推動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業態,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

隨著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茶產業規模進一步做大,抱團發展的新主體“走出去”的欲望更加強烈。從組織參加各類茶博會,到全國各地舉辦品茗活動、茶文化論壇、電商推廣,再到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社等新主體使出“十八般武藝”推介茶產品。2019年“普洱茶”榮獲全國綠色農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天士力帝泊洱、龍生茶業、祖祥高山、瀾滄古茶榮獲2019年云南省綠色食品“十大名茶”稱號。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榮獲2019年云南省綠色食品“20佳創新企業”稱號,瀾滄古茶入選第六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同時榮獲2019世界茶業金獎賽冠軍和“2019中國茶業百強企業稱號”。天士力帝泊洱大葉禪帝紅(工夫紅茶)獲得中國紅茶類金獎,鎮沅太和甜茶獲得中國紅茶類銀獎。

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天梅表示,近年來,名山普洱茶企業誠信聯盟和有機茶產業聯盟等新主體的成立,向廣大茶農推廣普及了遠遠高於國家標准的茶葉種植、加工標准,茶農種植加工的茶葉產品品質逐年提升,讓好產品成就了好品牌。

打造新平台 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綠色、有機、生態的茶葉是種植出來、管理出來、加工出來的。”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啟忠說。

的確,一杯濃香四溢的普洱茶背後,蘊含著110多萬普洱茶人對有機茶的堅守和對質量標准的苛刻。

“在第六屆普洱茶質量評比中,我們公司的產品獲得‘普洱茶王’榮譽稱號,‘龍生普洱茶’也多年被評為‘云南名牌產品’,這與我們堅持從種植環境改造、種植技術應用等過程都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標准來實施密不可分。”朱啟忠說。

近年來,普洱全市上下聯動、共同發力,從標准茶園建設、病蟲害綠色防控、清潔化加工等方面,實行一項項嚴苛的措施,織成一張綠色保護大網,為普洱茶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保駕護航。

走進普洱市各大茶山,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形成了林種生物結構和喬灌木相結合的復合立體種植模式;太陽能殺蟲燈、黏蟲板、害蟲誘捕器等防蟲治蟲設施應有儘有,讓茶園病蟲害發生率大大降低,基本實現生態平衡。

在質量標准上的嚴防死守,只為向世人獻上一杯生態、綠色的普洱茶。為此,普洱市以“鎖定基地、鎖定企業、鎖定渠道”的方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茶紋識別”“追溯二維碼和NFC芯片”等多種方式,建成全省最具代表性普洱茶產品質量可追溯安全體系;製定高於《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准的誠信聯盟企業產品標准,農藥殘留檢測項目從常規的48項提升至108項,景邁山、普洱山、鳳凰山、無量山、千家寨、景穀山、江城號7家誠信聯盟產品實現生產有記錄、加工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

與此同時,“互聯網+”也給茶產業的發展賦予了新動能。以思茅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普洱市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多種信息化技術相結合,推動了普洱市高山茶園專業合作社、龍生茶業公司、原生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可視化安防預警、土壤環境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智能聯動、安全生產追溯管理;通過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的電子交易機構合作,支持有實力企業通過“互聯網+”推介營銷,現有150余家企業注冊開店,上線產品達1948個,“鳳凰窩”小眾高端茶也將於6月2日進行線上拍賣。

唯有奮斗,方有所得。2019年,全市茶葉產量11.76萬噸,綜合產值達到272億元。一杯醇香茶,一片神奇葉,品出了普洱生態美百姓富的“好味道”。



ShareBody資訊站